中国彩吧图库绝对布衣
game show 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中国彩吧图库绝对布衣 > 新闻动态 > 抗美援朝时,铁原阻击战究竟有多重要?彭总:这是志愿军存亡之战
抗美援朝时,铁原阻击战究竟有多重要?彭总:这是志愿军存亡之战

2025-04-13 18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27


  

时隔一年,《志愿军》系列的第二部《志愿军·存亡之战》将在今年国庆档上映。去年国庆档推出的第一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,今年这部续集将继续在长假期间与观众见面。

从宣传海报来看,吴京和朱一龙领衔的演员阵容确实吸睛。不过,之前《长津湖》和《水门桥》珠玉在前,这部新片能否复制它们的票房佳绩,还得等上映后才能见分晓。但以我多年看电影的经验判断,这样的演员组合在国庆档期脱颖而出应该问题不大。

这次,雨田君不打算讨论《存亡之战》,毕竟没看过电影,说不上什么。

让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及其创作背景,特别是那场被称为“铁原阻击战”的激烈战斗,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甚至到了铁都被烧毁的地步。

跟着雨田君,咱们来聊聊这场电影背后的故事,为什么大家都说它是“生死对决”。

【铁原之战,亦是存亡之战】

1951年5月20日,就在志愿军准备撤退并评估第五次战役成果之际,美军发起了反击。

李奇微调动了14师和一个旅的部队,还准备了3个师和3个旅作为后备力量。他在西、中、东三条战线上同时发起了反攻行动。

他们的安排如下:

根据《抗美援朝战争史·第二十章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作战》记载,当时战局进入了关键转折期。我军在战略调整过程中,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,逐步将主力部队向安全区域转移。这一阶段,指挥员们根据战场形势变化,及时调整部署,确保部队有序后撤。在转移过程中,各作战单位密切配合,有效应对了敌方的追击行动,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当敌人突然发起反击时,尽管志愿军提前制定了应对方案,但在美军从三个方向同时进攻的压力下,防御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对困难预判不够充分的问题。

在转移过程中,暴露出诸多问题:计划不够完善,部队交接松散,防御阵地布局缺乏纵深和系统性。

5月22日,美军从西线和中线对我军阵地发起了首波攻势。

在跨岩岭地区,19兵团65军(军长萧应棠)凭借有利地形成功阻击了美军进攻。然而,由于右翼人民军阵地失守,65军被迫后撤至第二道防线。与此同时,东线的27军也成功抵挡了敌军的推进。

在五次战役中,60军原本负责中路防守,但由于调走了两个师支援其他战线,只剩180师留守。面对美军三个师的围攻,形势危急。5月26日,180师试图突围,结果遭遇重创,伤亡率高达三分之二,成为战役中损失最惨重的师级单位。

5月27日,美军发起反击已过一周,志愿军部队已撤至二、三线防御阵地。

彭总分析战场形势后,认为局势仍不乐观。只要我军未能稳固防线,敌方就可能持续进攻。

他表示:

根据当前局势,我方第三兵团预计还需两个月才能投入战斗,技术部队则需一个月准备。美英军队仍有较强士气,需要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战斗力。我们计划在一线阵地阻击美军约15天,以便二三线防御工事能够顺利完成。

美军在初期进攻中取得了一定优势,他们试图趁志愿军尚未巩固防线时,迅速突破其防御阵地。

美军在第二阶段追击时,选择了两个主要方向作为突破口。

在西线战场,铁原三角区域由19兵团的63军和65军驻守;而在东线,华川一带则由第9兵团的20军和27军负责防御。

5月30日,粟裕麾下的精锐20军在华川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。58师(原华野1师)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,硬是靠刺刀和近身搏斗,把联合国军死死拖在华川整整7天。敌军在这段时间里只推进了4公里,这场战斗堪称阻击战中的经典案例。

华川阻击战激烈进行之际,东线的9兵团已稳守第二、三道防线,联合国军试图从东线突破的计划也彻底失败。

为了集中力量,我们决定把所有部队都派往西线,准备一次性解决战斗。

重担一下子落到了铁原三角区域的肩上。

铁原不仅是战场上的战略要地,更是志愿军的重要后勤枢纽。如果美军攻占此地,志愿军的物资供应将面临中断风险。失去这一补给中心,半岛上的我军将陷入困境。由于补给线本就薄弱,一旦铁原失守,前线部队很可能被敌军围困,形势将极为不利。

换个角度考虑。

随着东线局势趋于平稳,志愿军若能坚守铁原,便可确保西线部队的物资供应不受影响,同时为后方主力部队争取休整和补充的时间,从而维持整个战线的稳定态势。

在铁原地区,志愿军总部部署了63军和65军,负责守卫一块东西长20公里、南北纵深25公里的防线。这两个军的任务是阻击敌人,确保该区域的安全。

在这种情况下,铁原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。

5月27日,就在美军对铁原发起全面进攻的前一天。

彭德怀意识到铁原战役可能决定抗美援朝的成败,于是直接向负责防守的63军指挥官傅崇碧和65军指挥官萧应棠下达了指令。

在文岩(不含)、朔宁和铁原一带,你们要坚决守住朔宁和高公山防线,采取主动防御策略。未经志司和兵团批准,不得擅自撤离该区域。

在彭总之后,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迅速行动,不仅将兵团下属的两个炮兵团调拨给63军,还直接向傅崇碧下达了具体指令。

不惜一切代价,必须死守阵地,坚决挡住敌人的攻势,没有上级指示绝不能后退半步。

铁原的言辞极为强硬,这充分表明了志愿军在该地区的关键地位。

【12昼夜鏖战,向死而生】

1951年5月28日,华川地区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,结果尚未揭晓。此时,由范弗利特指挥的美军第1军和第9军,正大规模向铁原方向推进。

那天,敌人首先从汉城至铁原的公路发起进攻,重点打击了65军在铁原南侧的防线。

65军193师的部队提前占领了南砚峰的高地,展开防御。他们与敌军在山头间展开激烈争夺,坚守了四天,为63军的部署争取了时间。29日,战斗进入最艰难阶段,敌军集结了两个师,在坦克支援下发起猛攻。负责正面防御的577团伤亡惨重,阵地多次易手。白天敌军依靠炮火占领的阵地,夜晚又被我军夺回。

战斗进入第30天,敌军攻势明显减弱。在577团和576团的支援下,我军成功收复了失守的阵地。这场战斗中,我军仅付出2人伤亡的代价,就击毙敌军200多人,堪称一场惊人的胜利。

65军的防线让对手无功而返。

实际上,涟川和铁原才是敌方的重点区域。当65军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时,部队便转向铁原。正如前文提到的,美军在东线华川遭遇阻碍后,也迅速调整部署,将主力部队调往铁原方向。

6月1日,也就是行动的第四天,第63所遭遇的敌情急剧恶化。他们正面迎战了敌军两个军的兵力,对方的人数几乎是他们的三倍。

傅崇碧安排187师和189师负责前线防守,188师作为后备力量。战斗首日,敌军火力异常猛烈,200多门105毫米以上的重炮加上空中轰炸,持续数小时猛攻63军阵地,导致前沿工事严重损毁。炮击结束后,美军派出两个步兵师发起冲锋,尤其在187师驻守的涟川一带,投入了三个整编团,这种大规模突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罕见。

情况到底有多紧急?

在涟川山口,187师561团经历了四天三夜的激战,成功抵御了敌军十多次猛攻,造成敌方1300多人伤亡或被俘。战后,该团的3营因表现卓越,荣获“守如泰山”的荣誉称号。

在种子山前线,189师承受了巨大损失,一线兵力减员超过两成。面对严峻形势,蔡长元师长果断调整策略,将部队化整为零,拆分成200多个独立作战单位,以排为基本作战单元展开阻击。这种分散部署的战术让每个排都成为孤军,虽然无法相互支援,却成功将美军拖入了一场艰难的地面战。这些分散的作战单位像钉子一样牢牢扎在种子山,迫使美军陷入处处受阻的困境。

在这场战役中,189师遭受了最严重的损失。原本拥有9400多名全副武装士兵的部队,战后能继续作战的士兵不到1000人。

6月3日至4日,面对63军的顽强阻击,范弗利特对铁原地区发动了新一轮的密集攻势。

范弗利特那时候到底有多疯?

他竟然命令炮兵在双方军队的交界处开火,要知道美军一向以保全性命为重,这种行为简直像个输红眼的赌徒。

反观我们这边呢?

彭总从战况报告中了解到美军攻势已过顶峰,随即调整战术,命令部队采取灵活防守策略。他指示前线部队可以视情况撤出第一道防线,诱敌深入,通过混战拖慢对方进攻节奏。同时,他安排188师替换已经筋疲力尽的189师,确保防线稳固。

6月5日,也就是战斗开始的第八天,63军顺利转移到了新设的二线防区。除了补充了武器和物资,他们还在战术上获得了更大的回旋余地,继续进行灵活防御。

6月10日(第12天),范弗利特在猛攻未取得预期效果后,果断向李奇微报告并决定撤军……

经过12天的激烈战斗,63军在铁原成功抵挡了美军4个师的猛攻,最终以一场硬仗结束了第5次战役。这场阻击战中,63军共消灭敌军1.5万人,打出了令人惊叹的战绩,为整个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
战后,第63军军长傅崇碧前往总部向彭总汇报工作。彭总见到他,热情地握住他的手,情绪十分激动。

全国人民永远铭记你们的贡献,祖国与百姓对你们深表感激……

傅崇碧立刻眼含热泪,急切地说:“我需要部队……”

彭总罕见地流下眼泪,承诺道:“行,我再给你加两万。”

第63军在铁原战役中伤亡惨重,这让彭德怀元帅不禁潸然泪下。

铁原阻击战中的英勇献身,为朝鲜战场的战略全局提供了关键支撑。这些战士的付出,直接影响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向。

铁原一旦沦陷,敌方便能轻松切断志愿军的后勤通道,从侧翼包抄志愿军后方。即便志愿军在人数上占优,也难以逃脱被围困的命运。

那场阻击战究竟有多惨烈?

2008年,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57年,韩国历史学者金勇求站在铁原城的废墟前,与日本《朝日新闻》的记者中野旭交谈。

这座城在战火中彻底沦为废墟,没有一栋楼能幸免,满目疮痍。雷区遍布,至今仍有大片区域禁止平民进入,安全隐患依旧。

从这个视角看,《志愿军·存亡之战》选择铁原阻击战作为故事主线,再合适不过了。影片聚焦这场关键战役,不仅展现了志愿军的英勇,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存亡攸关。这样的题材选择,既符合历史真实,又能引发观众共鸣,可谓恰到好处。

参考来源:

李峰撰写的《决战朝鲜》是一部聚焦朝鲜战争的作品。

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写的《抗美援朝战争史·第二卷》详细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历史进程。该书通过严谨的研究,全面分析了战争的各个方面,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资料。

《彭德怀军事文选》是一部收录了彭德怀将军在军事领域的经典著作和重要论述的文集。该书集中展现了他在军事理论、战略战术以及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深刻见解,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彭德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,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,这部文选不仅是他个人军事智慧的结晶,也是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参考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